不要欢呼过早,上市只是陶企拥抱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图片来源于东鹏官微
 
陶博会期间,随着10月19日何新明等人在深交所敲响开市钟声,东鹏控股漫长的上市旅程终于划上了一个休止符,这场旷日持久的陶企上市大戏总算结束了第一季。行业媒体纷纷以“6个亿万富翁、5个千万富翁”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无意当中抢了正在进行中的陶博会的戏份。
 
先恭喜东鹏。
 
了解东鹏拥抱资本市场过程的人都知道,其上市之路走得何其艰难,先是在香港上市,不久退市,之后又谋求在内地上市,好不容易IPO过会了,又碰上老股民闹事,一番折腾下来,终于在本届陶博会期间正式敲钟,发行了1亿4300万股。
 
一路走来,东鹏上市可谓步步惊心,最终也证明了其在资本市场的魅力。所以当东鹏终于上市之后,相当于在陶瓷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抢到了一张晋级的入场券。相关人等长出一口气,想坐下来喝两杯,是可以理解的。
 
是的,上市成功,只是陶企拿到了资本市场的入场券而已。如果东鹏想成为自身所期待的百年企业的话,后面的路更为漫长,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然,如果东鹏“6个亿万富翁、5个千万富翁”只想拿钱走人,那么他们的确可以躺下来休息了。
 
企业上市,现在是中国陶瓷行业的老板们比较热衷的事情,这和过去若干年里他们纷纷选择移民的热情有得一比。老狼认为,选择移民与老板们内心深处缺少安全感有关,而上市则是希望获得资本优势,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抢夺更多的市场蛋糕。
 
有数据为证,欧神诺在变相的借壳上市之前,其年销售额不足20亿,上市之后突破了50亿;习惯闷声发财的蒙娜丽莎,上市之前的年销售额是23亿多一点,上市之后突破了38亿。
 
事实证明,当精装房和整装(尤其是精装房)盛行时,陶企借助资本的力量,的确抢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这也是后来者如东鹏、马可波罗、新明珠、金意陶、简一,以及特地、顺成等企业,跃跃欲试的理由。
 
但是,资本从来都是双刃剑,用得好是如虎添翼,用不好会被这头老虎吞噬。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拥有资本的人或机构(请原谅老狼不能使用“资本家”这个词)是不会跟你讲感情的。
 
这一点,日前发生在欧神诺身上的事件也是一个例证。
 
话说国庆节前,业内流传着一份“通知”。这份盖了红色公司印章的内部通知显示,经帝欧家居的股东会及董事会决议,鲍杰军将不再担任欧神诺的公司董事、董事长,而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总裁)陈家旺的职位亦由他人接替。
 
这一消息传出来后,欧神诺方面没有公开表态,其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按照老狼的判断,传闻应当属实。
 
2017年,欧神诺被当时的帝王洁具收购,其变相借壳上市的模式,成为行业津津乐道的谈资,甚至有企业开始参考欧神诺“曲线救国”的上市模式。
 
然而,短短三年后,鲍杰军这个有“儒商”之称的“鲍工”,就被资本市场“一脚踢开”。有接近“鲍工”的消息人士称,“鲍工”本人其实并不愿意过早退出欧神诺管理层,但形势逼人,因而不得不退出。或许从此,行业“儒商”就没有了“商人”这一身份,只剩下归然书院坐而论道的“儒生”了。
 
在更早之前,帝欧家居以及蒙娜丽莎都有关于碧桂园注资的利好消息传出。公开消息显示,当时碧桂园准备向帝欧家居和蒙娜丽莎分别注资5亿元人民币。消息传出后,两家陶企的股票应声上涨至高位。
 
但后来,碧桂园并未向上述两家上市陶企注资,一纸公告也表明了彼此之间的谅解。但是,这却挡不住大众对碧桂园这家地产行业上市企业“也差钱”的猜想。
 
实际上,中国房地产企业,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大多是利用资金杠杆来玩的,自有资金不足是常态,高负债率就像达摩克利斯剑一样始终高悬在地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头上。今年年初,恒大地产疯狂收割市场的行为,不就是“也差钱”的自救之举吗?
 
与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地产企业合作,陶企必须要垫资,资金风险控制不好而差点被垫资拖垮的例子,行业人士心知肚明(不好意思点名)。而上市陶企,则不用太过担心垫资,因为它们用的是资本市场的融资所得,所以这两年,上市的陶企才会一枝独秀,在整体大环境不断下行时,还能逆市上扬。
 
但是,当上市陶企多起来以后,以往借助资本优势以大打小的行业竞争,会逐渐演变为上市企业之间强强对话。彼此都拥有资本加持,比拼的就不再是资金实力,而是品牌美誉度、制造水平、服务能力、整合能力等要素。
 
也就是说,当外力基本相当时,上市陶企之间的竞争,又回到了拼内功阶段。这就需要上市陶企在内部治理上,下更大的功夫。
 
所以,上市只是陶企拥抱资本市场,开启更高维度竞争的第一步。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现在欢呼还为时过早。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