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家覃偿:艺术创作是自由、快乐、享受的

▲创作中的覃偿
 
11月27日至28日,众多陶艺家汇集于佛山市禅城区和平路玩陶艺术中心,参加2019年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职工职业泥塑创作技能大赛。
 
走进比赛会场,各种以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为题材的陶艺品展现在眼前,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其中,一件由三支竹笋组成的陶艺品别具一格,该作品为覃偿所创作,题为《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源自竹笋上趴着的蝉,蝉“蜕变高鸣”,寓意着一鸣惊人、平步青云。三支一路高的竹笋,有节节高升之意。两者结合,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见作品则知其人,创作其实就是在“做自己”,作品是覃偿的一面镜子。
 
▲竹笋是覃偿的一面镜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从以竹笋为创作题材就可以看出,覃偿的作品反映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
 
说起来,覃偿第一件完成的陶艺品是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也称荷花,含合家欢喜、和气、和美之意。
 
以鸟为题材进行创作时,覃偿会在羽冠上点上一抹红,赋予其鸿运当头的寓意。
 
在人物类作品的创作上,覃偿倾向于伯牙、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客,与古琴、酒壶等古老的物件结合,体现古代名士的潇洒与风流。
 
▲覃偿喜欢以古代名士为创作题材
 
从小便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覃偿跟着亲戚学习了素描和书法,书法作为中国国粹之一,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通过多年的书法练习,覃偿领悟到,学书法不仅能修字形,还能修心,让内心得到净化,变得宁静。
 
▲字如其人
 
2007年,覃偿去广州美术学院进修4年,主修国画,这是一门充满纯中国元素的艺术,与素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技。
 
国画常用到一种“写意”的画法,是指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的表达,覃偿的很多灵感就源于此。
 
覃偿创作过一个无相佛像,没有五官,只是一个轮廓。看似简单,但仅通过一个轮廓就把内在体现出来,而不能用表情去呈现,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诸佛无相,以众生为相。”覃偿追求的是这样一种意境。
 
如今,覃偿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至少写一幅字,画一幅画。
 
▲覃偿国画作品《花好月圆》
 
“艺术家一定是思维活跃的。”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不代表覃偿不接受其它派别的东西,事实上素描就为西方的舶来品,覃偿长大后还自学了油画。
 
当然,毕竟中西方在社会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方面都不一样,如今很多雕塑作品深受西方思维的影响,导致与现实生活脱节,覃偿认为不能照搬西方思维。
 
▲覃偿的油画作品
 
艺术创作是自由、快乐、享受的
 
覃偿认为,“人生一定要有一个阶段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将人生分为三个大阶段,以20岁和60岁为节点。20岁到60岁之间,又分为三个小阶段,分别是成家立业、守业教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994年,覃偿在广西玉林市读中专,专业是装潢设计,当覃偿发现已经学不到更多东西的时候,他等不及拿毕业证,就来到广东务工了。
 
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公司担任美工设计,负责设计图纸、彩绘等工作。三年后,覃偿不想再过充满束缚的生活,于是他抓住时代机遇,下海创办了一家玻璃加工厂,通过对玻璃进行雕花加工,使之成为装饰材料,从平面创作转为立体创作,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雏形。
 
然而,做生意可能更倾向于从事管理工作,覃偿最擅长也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动手创作。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覃偿来到南风古灶,对陶艺一见钟情,他觉得“这是可以做到老的”。
 
于是,覃偿毅然卖掉玻璃加工厂,成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开始了陶艺的探索之路。由于之前的人生规划已经一步步完成,这时候转行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况且,选择陶艺,这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属于他人生规划中的一部分。
 
最初,覃偿将陶艺工作室取名为无聊堂,后来改为无相。无聊也好,无相也罢,覃偿要表达的就是自由、洒脱、快乐,只有悟到人生真谛的人才能理解这种境界。
 
从覃偿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永远追求自由的人,这与他对人生的规划看似矛盾,其实又不矛盾。就像拍电影,首先需要一个契本,然后在契本里不断地去修正。覃偿的自由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方向和目标的。
 
覃偿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潇洒自由、没有约束感的意境,其实就是在“做自己”。他认为艺术创作一定是自由、快乐、享受的。偶尔缺乏灵感的时候他不会刻意去寻找,而是选择放空自己,可能十天半个月都没有真正去创作,但一旦动手时肯定是有了成熟的构思,能百分百确保完成该作品。在一个题材的创作过程中,覃偿还会不断加入新想法或新元素,对其进行完善。
 
在覃偿看来,艺术没有满意之说,“我认为好看就这样做,你喜不喜欢那是你的事。”如今陶艺市场上以人物或佛教题材为主,那为什么覃偿要做竹笋呢?因为艺术家一定要有主见,不刻意迎合他人的爱好,不被市场带着走,这是他的执着。
 
▲覃偿不会被市场带着走
 
艺术创作一定是贴近生活的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深奥甚至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其实艺术是从生活中来的,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覃偿曾创作过一个作品,一坨牛粪上面种着豆芽,标题为《营养大餐》。这种题材在很多人看来是不文雅的,但是从植物的角度来看,牛粪对于豆芽就是营养大餐。为什么会想到将牛粪做成艺术品?其实就源于对生活素材的积累。
 
覃偿第一件完成的作品很快就卖出去了,大部分人起码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卖出一件作品。为什么会被客户看中?也是因为有多年生活素材的积累,有灵感、有经验、有美术功底,才会让客户觉得“有意思”。
 
一路走来,覃偿的创作题材非常丰富。用他的话来说,现在不需要思考就随时可以开始创作。要达到这种境界,靠的是多年生活体验积淀下来的灵感。
 
覃偿曾凭借《丰收的喜悦》荣获第六届“中国•金艺奖”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其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儿时对爷爷的记忆,描述的是农村秋收时节,傍晚时分晒谷场各家各户将谷子收袋入库,爷爷靠在谷袋上休息的情景,展现出丰收的喜悦和满足。
 
▲覃偿陶艺作品《丰收的喜悦》
 
无论何时何地,覃偿都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写生的习惯,目的在于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和变化。当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时,他会思考怎么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覃偿观察到,竹子在发芽的时候,表面上长成短芽就停止生长,其实它在暗自蓄力,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它都用来扎根,扎好根后,只需要六周就可以长成两层楼的高度。在生活中也体现为,打好根基才能向上发展。
 
除了竹笋,破土而出的豆芽也是覃偿目前的“心头好”,偶尔豆芽上还趴着几只青蛙,它们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以及生机勃勃的力量,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豆芽、青蛙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无论是竹笋、豆芽,还是之前的人物、动物,以及花瓶等装饰性物件,覃偿的创作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覃偿工作室门面的装扮可以看出,门口的植物都非常独特。覃偿很喜欢去人烟稀少的野外徒步,去接触大自然,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收集当地的石头和小植物带回来。
 
覃偿的作品《饮乐》就是以一块石头为基础来构思创作的。看到石头的凹陷处,他就想到可以在其中放几个酒壶,于是就有了这一作品。以石头为创作基础并不是特例,覃偿说:“外面的那些(捡回来的)石头我都会做出来。”
 
▲覃偿陶艺作品《饮乐》
 
在覃偿的工作室一角,放置着老旧的收音机、过时的手机、泛黄的书籍……对覃偿而言,这是一种生活的记忆,是成长的见证,代表了一个故事、一种情怀。比如赚到第一桶金后买的大哥大,覃偿一直保留至今,因为这是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物品。将用过的物品保留下来,记忆和生活能够清晰地展现在人生轨迹中。
 
“生活是一定要有故事的。”覃偿指出,有年限、有经历、有时代,才会有故事。一块石头,从哪里来?经过谁的手?最终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故事。
 
覃偿还热衷于“捡破烂”,工作室桌面摆放的茶具都是从各个地方收集的瑕疵品。在他看来,瑕疵品有着独一无二的缺陷美,有缺陷说明有经历、有故事,这是最美的地方,只有认真去看才能发现这种美。
 
艺术家一定要贴近生活,懂得生活,否则做不出有趣的东西。生活体验至关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的“你没有失过恋,就不知道那种感觉”。
 
▲覃偿陶艺作品《有酒今朝醉》
 
陶艺作品应该是正能量的
 
覃偿认为,好的陶艺作品应该是普罗大众都喜欢的。有深意,充满正能量,才能真正实现雅俗共赏。艺术家的作用在于怎么把作品做得更有意思,往美的方向走。
 
覃偿师从中国陶艺大师潘柏林,这是一个有实力且有思想深度的老师,给覃偿带来了思想上的改变,潘柏林要求作品一定要思想健康,体现真善美。受此影响,覃偿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原创、原生态的感觉。
 
覃偿赋予作品很多的生命力和精神,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不断地加深理解,不断地实验,才完成一个作品。无论是何种题材,覃偿都致力于展现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寓意。在以人物为题材的创作中,展现的感觉都是悠闲、快乐的寓意。
 
▲覃偿陶艺作品《自在》
 
在这个随时随地都能被记录的年代,陶艺市场上一直充斥着一股乱象,剽窃、模仿、临摹……脑袋空空就照搬照抄,覃偿对此嗤之以鼻。
 
为此,覃偿一直在致力于树立自己的标志,参加这次泥塑创作技能大赛的目的也是基于此,让竹笋成为自己的标签。每个陶艺家的手法和使用工具都是独一无二的,用覃偿的话来说,就是“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我的作品”,让别人“无处可抄”。
 
▲覃偿手上的人物是快乐的
 
人生一定要做减法
 
人生到了一定阶段,不但要改变,还要做减法。
 
覃偿希望把自己“藏起来”,他不喜欢太过热闹,不必要的聚会和应酬也是能减则减。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没有家喻户晓的宏愿,去参加专业比赛也只是想展现自己的创作水平。
 
这几年因为子女读书面临的经济压力,覃偿在创作的同时,还会在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宫和佛山电台女子学堂分别教授陶艺与油画。成为一名老师,一是对小朋友的喜爱,二是为了拓展人脉,丰富资源。明年他决定放弃教学,将精力全部投入创作之中,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作品。
 
覃偿打算用五年的时间去更深入地学习陶艺,不在乎收入多少,重要的是在五年之后,作品能真正地走向市场,为更多人所接受。
 
未来,覃偿表示他会减少产量,花更多的时间去精雕细琢,使作品更精致,同时面向的客户群体也会往更加高端的方向走。
 
▲覃偿陶艺作品《一魚两味》
 
(注:文章配图由覃偿本人提供)
 
覃偿,1974年生,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佛山工艺美术学会陶艺分会副秘书长,广州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师从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柏林。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毕业,擅长陶塑、油画、国画、书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