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观察】“三碗面”老板,那个熟悉的陌生人不在了
中午十二点,下楼吃饭,习惯性地朝东走了几步,突然反应过来,“三碗面”已经关门了,于是转头往其他餐馆走。
我这人恋旧,穿惯的衣服再旧也不舍得丢,吃惯的餐馆隔三差五就要去一次,离得再远的老朋友时不时要问候一下。而在园区开了多年的“三碗面”,也成了我午餐最常去的餐馆,那个总爱嚼着槟榔骂老婆的老板,是我熟悉的陌生人。
但是现在,那个熟悉的陌生人不在了。
“三碗面”原本是几个行业从业者开的,他们只做三种面,味道不错,又干净卫生,非常符合园区里的上班族午餐时的快餐需求。我是偶然听到其中一个股东的介绍,然后去体验的,再然后,我就成了“三碗面”的长期顾客。
据说,“三碗面”最初的运营模式,是每个股东轮流经营一段时间,然后交由其他股东经营。不过,他们原本都是陶瓷行业的从业者,对于做餐饮并不在行,所以几年后,“三碗面”就换成了那个老爱嚼槟榔骂老婆的老板,一个黑黑瘦瘦的湖南人。
“三碗面”换老板之后,增加了过桥米线和米饭,还有免费的泡菜,并且米饭的配菜是现炒,在快餐这个定位前提下,对于上班族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每到中午,“三碗面”总是人满为患,大家挤在桌边,不停地催促老板出餐。那个老爱嚼槟榔的老板,被顾客催得急了,一边炒菜一边隔窗大声争辩。上菜上错了,实在没法争辩,于是他就大声咒骂老婆。老板都开始骂老婆了,顾客谁还好意思再催他?于是,等不及的就自行离开了,愿意等的就接着等。
我是愿意接着等的人之一。夫妻店嘛,管理不可能那么规范。餐桌没收拾干净,我就自己用纸巾擦一擦,一边刷抖音一边等着出餐。想喝饮料了,就自己从冰箱里拿,然后大声通知老板一声,结账的时候再提醒他一下,免得他少算钱。
餐馆里不忙的时候,老板也会放下锅铲,走到桌旁坐下,跟我聊几句。他不善言辞,见面就喊我“老总”。基本上是我问他答,或者是他讲讲餐馆经营中的事情。他跟我聊天时总是带着笑意,还递槟榔给我吃。槟榔我接受不了,于是他在聊天时也不嚼槟槟。
A品牌的老刘喜欢去“三碗面”,他是提前打电话点菜,到了就能吃。我去A品牌谈工作,到饭点了,去“三碗面”吃饭是我感觉最放松的时候。
去“三碗面”去得多了,我见到不少在园区开公司的同行,其中不乏身家过亿的老板,也跟我一样吃快餐。B品牌的老熊,是我在“三碗面”见的次数最多的同行,有时候是他先到,有时候是我先到,有时候是前后脚到。我们习惯了边吃饭边交流,吃完饭各回各办公室午休。C品牌的老板,也是“三碗面”的常客,他是我喜欢的客户之一,为人谦和,彬彬有礼。几乎每次在“三碗面”碰到他,都会被他硬拉到同一张桌子,然后他来买单。还有某个同样当过兵的兄弟,也经常在“三碗面”碰面。
有一天中午,我跟D品牌的老卢去“三碗面”吃饭。刚进餐馆,就发现了一个熟人,然后不断地有熟人进来,这些家伙都是能说会道的老板,爱关注时事。最后我们拼了几张桌,围坐在一起,硬是把工作餐吃成了行业论坛。
过年前,企业基本都放假了,我们也放假了,但我自己还在园区加班。中午去“三碗面”吃饭,老板告诉我,再开一天就回老家过年了。我笑着说,你走了,我中午上哪吃饭去呀?
紧接着,新年开工了。有一天中午下楼吃饭,遇到园区负责人,她问我是不是去园区饭堂,我笑着说饭堂吃不惯,我要去吃“三碗面”。她说,“三碗面”没开了。什么原因呢?她的回答是:听说老板身体不好。
我还不信,走过去一看,“三碗面”果然没开。
再后面,我专门向同样经常去“三碗面”吃饭的熟人打听,对方告诉我,那个经常嚼槟榔的老板,过年时突发疾病,人没了。
一语成谶呀。
现在,每次路过“三碗面”的档口,我都会想起那个黑黑瘦瘦嚼槟榔骂老婆的湖南老板,那个我熟悉的陌生人。
真的,到现在为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他确确实实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熟悉的陌生人。